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药市场

远大医药:搬迁实现“三级跳”

2016-11-09 已浏览【 】次
摘要 2014年7月,远大医药公司(简称远大医药)与硚口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完成土地移交,成为古田工业区第一个将生产工厂完全迁出的化工企业。

2014年7月,远大医药公司(简称远大医药)与硚口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完成土地移交,成为古田工业区第一个将生产工厂完全迁出的化工企业。
土地移交后,远大医药并没有挥手作别,而是将总部留在硚口。
近日,在汉口月湖桥头的武汉城市广场写字楼里,我们见到远大医药董事长谢国范。
谢国范今年64岁,从1994年起担任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他十分自豪地说:“通过搬迁改造,我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技术和产品升级、实施企业并购,实现了‘三级跳’。目前在硚口的空间就是这1365平方米写字楼,但去年上交的税收就有2.01亿元。放在10多年甚至6年前,这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
曾是无人愿接的“弃儿”
远大医药的前身是武汉制药厂,1939年创建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上世纪末,与许多传统国企一样,武汉制药厂出现了严重亏损。为了搞活企业,武汉制药厂先后进行内部承包、职工入股、聘请职业经理人等,但由于机制不活,还是走到了倒闭边缘。
2000年,武汉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将武汉制药厂作为全市首批国企改制试点单位,率先进行“两退”(即国有资本退出控股地位、职工退出全民身份)。尽管机制发生了变化,但由于没有现金流,企业发展仍然困难。当时,国家政策规定,所有制药企业必须进行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改造,否则失去生产资格。为了弄到GMP改造的4000万元,谢国范找遍所有银行,没有一家愿贷款。找到几家有钱的企业,人家一看资产情况,发现所谓净资产大多为应收账款,都没了后话。“当时,我们这家2000多人的企业,被别人视为病入膏肓的弃儿。”
2002年底,总部在北京的民营企业远大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出资6000万元,收购全部2000万元的职工股,投资4000万元进行GMP改造,企业获得了生存机会。
搬迁带来转型机会
2002年至2009年间,远大医药一直在古田工业区维持性的发展,主要生产原料药。2010年,企业销售收入61627万元,净利润2686万元,税收5168万元。
当年11月,武汉市政府一纸文件,要求它将全部生产环节搬迁至三环以外。“对这次搬迁,我开始也心里没底。”谢国范说,早在1991年,企业曾有一个安乃近产品改造项目,仅将生产线从公司前门搬至后门,就花了8500万元,搬迁结束后发现有缺陷,又花两年时间、投资3000万元,生产线才恢复正常运行。“整体搬迁涉及到所有生产车间和全体员工,所需资金是一笔大数字,靠我们企业积累肯定不可能。”
远大医药在古田地区有将近300亩土地,政府决定出资8.55亿元收储,作为企业搬迁建设资金,并承诺协助解决职工安置等相关问题。
经过认真研究,远大医药管理层决定不搞“平移”式搬迁,而将公司产品分门别类,按贴近原料产地和主要市场的原则,分别建立3个生产基地。原料产品生产迁到阳新富池镇,投资9亿元,建立占地1600亩的医药工业园;眼科产品生产迁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1.5亿元,建设占地60亩的远大天天明眼科用药基地。其他制剂生产迁到东西湖区金银湖生态工业园,投资5亿元,建立占地116.5亩的远大医药基本药物技改项目。
利用搬迁改造资金,远大并购德国凯德诺、北京九和、天津晶明、武大弘元、武汉科诺等上下游企业,迄今旗下拥有2家分公司、8家全资子公司、9家控股子公司。企业版图已逐步扩展全国乃至国际。
2015年,远大医药实现销售收入24.48亿元,净利润2.29亿元,从全国化学工业排名100名以外进位至第38位。
政府支持如影随形
“搬迁成功,离不开资金,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谢国范深有感触地说。
据介绍,搬迁启动时,远大医药在职与退休职工总数近5000人。不少退休职工认为土地增值了,要求补偿;许多职工担心企业迁往外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会受到影响。
硚口区政府主动出面,组织20多次座谈会,与退休职工进行多层次广范围沟通,倾听员工诉求。企业决定拿出近千万元,对离退休职工予以抚慰,赢得他们理解。

针对部分职工不愿离汉工作问题,政府部门和企业协商调整新厂建设方案,新增单身职工宿舍和夫妻房,多次带领职工代表赴阳新查看新厂建设工地、生产车间、职工生活区建设情况。决定安排6台交通车每周两次往返接送轮班工人。最终,280多名员工同意到富池厂区工作。

远大医药平稳实现了转型升级。目前,公司正在募集产业投资发展基金,争取实现每年2个-3个项目的收购目标。谢国范信心满满:“今年销售收入可超30亿元。在‘十三五’末,公司将实现70亿的年销售目标,远大医药将走得更远,做得更大!”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


在线提交资源供需欢迎您的参与